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刺史製度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刺史製度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漢族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漢族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郡縣製是古代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管理行政製度,是在分封製之後出現的,是走向封建專製的標誌。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曆史資料小編一起看看吧。
西漢初設刺史為監察官,負責監察地方郡國首相等官吏,且不能剝奪權力、幹涉政務。西漢中後期開始,刺史逐漸越權,幹預地方行政事務的事例屢屢可見。西漢末更名州牧後,“州為最高之地方行政單位,州牧為名副其實之地方最高行政官”。
直到漢靈帝中平五年,中央王朝正式認可州牧作為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州的質也從監察區域轉變為行政區,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地方製度。東漢末,州統地廣大,州牧兼領兵民大權,成為地方行政中心所在,中央逐漸失去了對地方刺史、州牧的控製,最終導致了分裂割據的局麵。
一、前秦的刺史與州牧
三國時期,刺史為州級地方行政長官已經定型,“州的長官擁有領兵權,中央視其領兵輕重而任以刺史或州牧”。晉武帝吸取東漢末年地方勢力過大導致軍閥割據的教訓,將州之長官由州牧改為刺史,欲除去州官的領兵和治民權,回到兩漢時以刺史為監察官、州為監察區的情形,但最終隻除去領兵權,刺史仍保留了治民權。
1.八王之亂
到了“八王之亂”時,州刺史追隨宗室諸王趁勢而起,重獲領兵權。“八王之亂”後,皇權衰微,各地州郡紛紛加強軍事武裝力量,以抵抗邊疆少數民族叛亂和波瀾壯闊的流民起義,刺史領兵並加軍號已成普遍現象。
前秦仿照魏晉,地方上為州、郡、縣三級製,由刺史或州牧掌管一州,根據上文,我們知道在魏晉時期無論一州長官是刺史還是州牧,都不會影響到其治理地方的權力。
2.史料中的不同
不過,史料中反映出了一些關於前秦刺史和州牧的名稱的使用問題也值得討論。《晉書ⷨ娼記》中記載苻健建國置百官時,苻雄眾多官職中有領“雍州刺史”一職。對此《通鑒》中記苻雄為“雍州牧”,湯球《十六國春秋輯補》同《晉書》為“領雍州刺史”。
再如建元三年(367)四公叛亂時,對於占據蒲阪的苻柳,《通鑒》記為:“征東大將軍、並州牧、晉公柳”,而胡三省注為“秦並州刺史治蒲阪”。這兩例表現出的是,對於某州刺史和某州牧使用,史料與史料間的記載不一,學者在做研究時也可以用刺史代指牧,這樣看起來,刺史和州牧似乎是完全一樣的概念。
苻熙為雍州刺史,同時征苻睿為雍州牧,反映出可以有兩個人分別擔任某州刺史與州牧。苻雅從秦州刺史轉為秦州牧,王統、毛興、楊璧、王廣原本都為刺史,“至此皆進位州牧”。由這三段史料可以看出,刺史與牧是不一樣的,牧的品位要比刺史高。
但是,王統進位州牧後,《通鑒》對其稱呼既有刺史、也有州牧,《通鑒》太安二年載“(二月)秦州牧王統遣兵助(王)廣攻(毛)興”,後又記“(八月)(後秦主萇)與秦秦州刺史王統相待”。史料記載前後不一,讓人困惑刺史與州牧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從兩人分別擔任同一州的刺史和州牧,可以看出二者並不是完全等同的。據“刺史進位州牧”的記載,則可以認為刺史與州牧品級上是不一樣的,魏俊傑在其文中也指出“十六國時期州牧、刺史並用,但州牧的職權比刺史要大得多”。
對於史料中忽而稱刺史,忽而稱州牧,可能是因為二者雖有不同,但差別不大,尤其是長時間割據混戰的十六國時期,製度上的混亂十分常見。就以本文而言,所討論的刺史和州牧是作為州級最高長官的身份,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二者沒有區別,隻是更習慣用刺史來指代這一身份。
二、刺史的任命
關於刺史的選派、任命的問題,學界有不少研究是以前秦選派州刺史的族屬為切入點,探討前秦政權的人員構成及這一時期的胡漢關係、民族融合。
1.漢胡混合
於此問題,比較統一的觀點是苻氏統治者在任命刺史州牧時,更信賴本族人,而漢族官員任職刺史州牧的比重較小。前秦政權的州牧刺史人員以漢族和少數民族為區分羅列出來,最終刺史官員總計為87,其中少數民族官員62位,漢族官員隻有25位。
氐族人的數量在刺史州牧中占有絕對優勢。同時,苻氏宗室和氐族人所任的州,都是重要地區,而漢人所任的州都是一些戰略地位較低的地區。
苻堅早期的州刺史選派中,多以苻氏親王為主;368年以後,多以自己征戰多年的部下為州刺史;到後期時,多以苻氏親係和氐族親貴為州刺史。將前秦的州刺史的選派情況總結如下。
擔任司隸校尉的,少數民族官員有趙誨、權翼、呂婆樓、苻融、苻叡、苻暉,漢族官員有梁楞、王猛。擔任雍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數民族人有苻雄、苻雙、苻武、苻柳、苻丕、苻叡、苻熙、竇衝、楊定、徐嵩,漢族人有王猛。
擔任冀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數民族人有苻丕、苻融、苻定,漢族人有張平。擔任並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數民族人有苻安、苻柳、苻幼、苻仰、鄧羌、徐成、俱難、王騰、苻師奴,漢族人有尹赤、張蠔、楊政。
擔任豫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數民族人有苻廋、楊群、苻重、苻暉、王鑒,漢族人無。擔任秦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數民族人有苻願、啖鐵、苻雙、苻雅、毛興、苟池、竇滔、楊定、王統、楊壁,漢族人無。擔任荊州刺史的,少數民族人有楊安、梁成,漢族人有郭敬、皇甫覆。
擔任洛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數民族人有趙俱、苻廋、鄧羌,漢族人有趙遷、張五虎、杜鬱。擔任青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數民族人有苻朗,漢族人有袁朗、韋鍾。擔任幽州刺史的,少數民族人有梁讜、強哲、苻洛、苻熙,漢族人有王永、郭慶。擔任涼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數民族人有彭越、梁熙、楊定,漢族人有薑定。
2.任人唯親
這裏的少數民族人基本上都是氐族人,仇池楊氏、略陽強氏、毛氏、苟氏以及梁氏都是氐族大姓,以及武都氐族竇氏、新平氐族王氏等。關於州刺史的族屬問題已多有討論,現在隻對任命刺史的時機與人選兩個方麵小作分析。
關於任命刺史的時機,除了按照前期(苻健苻生時期)、苻堅時期、後期(苻丕苻登時期)這種劃分方式來討論,前秦有幾次集中任命刺史的情況。前秦在淝水之戰前,其疆域一直在擴大,而在攻下某一較大區域或平複某一地區動亂後,通常會有一次州刺史的集中任命。
比如,在平複四公叛亂後,“以左衛將軍苻雅為秦州刺史”、“以長樂公丕為雍州刺史”、“以範陽公抑為征東大將軍、並州刺史,鎮蒲阪;鄧羌為建武將軍、洛州刺史,鎮陝城。”
滅燕之後,一次任命了青、兗、並、豫、徐、荊、涼、益、秦、梁、雍等州刺史。關於刺史的人選,除了常見的有苻氏宗親、王公貴族,其他的人選,有作戰時表現良好的將軍,如鄧羌在鎮壓四公作亂的戰鬥中,攻陷陝城,後任洛州刺史。
滅燕時,王猛率領先鋒部隊攻下鄴城,而後任冀州牧。對臣服、稱藩於前秦的小國也封賜刺史,仇池國國主楊世稱臣於前秦,被封為南秦州刺史。對於他國投降的大將、或者前來投靠的地方豪傑,也予刺史,當初苻健建國時,後趙並州刺史張平來降,任命為大將軍,冀州牧。
也有太守升遷為刺史的例子,“(秦王)堅扶風太守王永為幽州刺史”、“昌黎太守宋敞帥烏桓、索頭之眾救兗,不及而還。秦主丕以敞為平州刺史。”到前秦末年大亂時,有推舉成為刺史的例子,“枹罕諸氐皆厭苦兵事,乃共殺興,推衛平為河州刺史,遣使請命於秦”,且前秦同意了。
州府僚佐與治下關於州府僚佐,據嚴耕望考證,前秦既有州吏別駕,又有府佐的司馬、參軍,其府佐組織應該有繼承晉代的郡府製度,既有主簿、錄事、功曹以及戶、租、金、兵、賊、法諸曹外,又有將軍官佐之司馬、參軍、督、尉等職位。
這種州府僚佐雙軌的係統,也正反映了這時期的州官刺史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關於刺史對轄區的治理,《通鑒》:“秦王堅命牧伯守宰各舉孝悌、廉直、文學、政事,察其所舉”,說明刺史州牧要向國家舉薦人才。
其他刺史治下的事例還有,苻融為冀州牧時,“融年少,為政好新奇,貴苛察;申紹數規正,導以寬和,融雖敬之,未能盡從。後紹出為濟北太守,融屢以過失聞,數致譴讓,乃自恨不用紹言。”梁熙任涼州刺史時,“梁熙清儉愛民,河右安之”。
結語
十六國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蕩, 造成了地方行政建製的極度混亂,從而遏製了刺史製度本身的發展, 使得這一重要的地方行政職官製度遠遠沒有成熟完善。
可以看到,當前秦國力興盛時,刺史就安分守己,並為國家的壯大發展貢獻力量。 而淝水之戰的慘敗,尤其是苻堅後,刺史雄踞一方,與各地豪強、其他少數民族 政權一樣,儼然成為了地方割據勢力。
前秦的州製與刺史製度並未發展成熟,反映出其地方建設不甚完善。而護軍的間接管理、領民酋長的自領自治亦為關中地區埋下了隱患。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 1996 - 2019 天打雷劈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金星桥